
发布日期:2025-04-12 13:48 点击次数:111
图片
内蒙古通辽科尔沁左旗——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僧格林沁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26世孙,黄金家族血统,后承嗣了其远房亲族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世札萨克(蒙古语执政官)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蒙古的科尔沁左翼后旗是最早归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部落,其扎萨克索特纳木多布斋家族被清王朝认定为蒙古科尔沁部落的世袭贵族。从此,僧格林沁的人生伴随着大清的国运,开始了荣辱与共的生涯。他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围剿捻军等大小数百场战役,为大清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与曾国藩齐名,被称为“南曾北僧”,有“国之柱石”之美誉。同治四年(1865)五月,战死于山东菏泽。僧格林沁的败亡,清廷唯一可以信赖的武装力量灰飞烟灭,汉人统领的湘淮军成为维护清廷统治的主要力量,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的掘墓人。
图片
僧格林沁像
一、草原雄鹰,惊天逆袭
清嘉庆十六年(1811)六月初五,科尔沁左翼后旗牧羊倌博尔济吉特—布和德力格尔的妻子给他生了一对双胞胎男孩。布和德力格尔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爵位是四等台吉(旧时蒙古王公的爵位名号)。但家族早已不复往日荣光。为了养家糊口,家境贫寒的布和德力格尔常年给富户牧羊。由此,他获得了一个外号“雅马台吉”,意思是放羊的穷台吉。为图个吉利,布和德力格尔给两个儿子用藏语起名,大的叫“朗布林沁”,是宝贝大象的意思;小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僧格林沁”,意为宝贝狮子。大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表示平安健康,踏实生活修行。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表示智勇兼备,振兴家族荣光。当时蒙古人信奉喇嘛教,他们认为用藏语起一个和喇嘛教有联系的名字,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和安宁。
图片
北京东城宽街47号——僧格林沁祠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为了生计,年幼的僧格林沁不得不跟随父亲为富户放牧,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放羊娃生活。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广袤的草原既是他的游乐场,也是他磨练意志的战场。他每日与牛羊为伴,在马背上度过了童年时光,练就了精湛的骑射技艺和坚韧不拔的性格。12岁时,僧格林沁曾在昌图老城文昌宫读书,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不久他的伯父布和特木尔喇嘛,将他带到当地的郡王喇嘛庙。僧格林沁开始了小喇嘛的生涯,一则可以为家人积功德;二则可为家里省口粮。在正常的情况下,僧格林沁将伴着青灯古佛了以一生。谁也没想到三年后,僧格林沁的命运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片
内蒙古呼市大召寺——释迦八塔
在清王朝统治时期,满清爱新觉罗家族一直与蒙古贵族互通婚姻,彼此形成了稳定的政治依仗关系。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代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的妻子是嘉庆皇帝的三女儿庄敬和硕公主,为道光皇帝的亲姐姐。道光五年(1825),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因病去世。因他没有子嗣。道光皇帝亲自在科尔沁左翼后旗为他挑选王位继承人。时年15岁的僧格林沁作为郡王的远房侄子,仪表堂堂,文武双全,被选中为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的嗣子,承袭为科尔沁左翼后旗郡王。从此,僧格林沁惊天逆袭,平步青云,从一个穷苦的放羊娃,一跃成为道光皇帝的外甥,被送到京城,与皇族子弟们一起读书习武。同年十二月,15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御前行走,成为道光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赏戴三眼花翎。
图片
道光皇帝像
二、南征北战,屡立功勋
道光八年(1828),康熙皇帝大哥福全的后人、多罗贝勒文和见僧格林沁一表人才,日后必成大器,便将女儿嫁l给了他。僧格林沁成为皇族成员,赏穿黄马褂,仕途更为坦荡。道光十四年(1834),僧格林沁被授予御前大臣,补授正白旗领侍卫大臣、正蓝旗蒙古都统,掌管清廷的禁卫军。道光二十年(1840)6月,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僧格林沁召集蒙古各部落3000多名勇士,请命出征。道光皇帝赞赏其忠心和勇气,升任他为正黄旗满洲都统。这可是只有满州贵族才有资格担任的官职。道光三十年(1850)2月25日,道光皇帝龙御归天。弥留之际下旨,任命年仅40岁的僧格林沁为顾命大臣,成为清廷重臣,可谓是位极人臣。同年九月,僧格林沁第一次接受实战考验,奉命在京郊密云剿匪。他精心排兵布阵,亲冒锋镝,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皇帝
咸丰元年(1851),僧格林沁出任御前大臣,担任銮仪卫,负责咸丰皇帝的安保,赏四团正龙补服并准予穿用。咸丰三年(1853)3月29日,太平天国定都金陵改名为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南北对峙的政权。随后,洪秀全任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为太平天国北伐军统帅,率领太平军北伐部队,挥师剑指北京。北伐军一路披靡,于八月攻入京畿重地,在天津附近的静海、独流一带构筑防御工事,等待援军补给后勤,并多次击退帮办军务大臣胜保率领清军的攻击。清廷大为震动。九月,咸丰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使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出京进剿。 僧格林沁率健锐营、外火器营等劲旅到达前线,设防紫荆关。十月,开始与胜保合力攻打缺乏粮食弹药和过冬棉衣的太平军。
图片
长城八大关——河北保定易县紫荆关
咸丰四年(1854),饥寒交迫的太平军败退到了河北沧州东光县的连镇,清军攻占了静海、独流等地,咸丰帝赐僧格林沁“湍多巴图鲁”勇士称号。北伐军统帅林凤祥让副将李开芳率一支兵马南下接应援军,他自己则率军坚守连镇。僧格林沁乘胜进兵,包围了连镇。连镇西依京杭大运河,僧格林沁乃用水攻,引放南运河水以灌连镇,对太平军发动猛攻。咸丰五年(1855)正月,太平军弹尽粮绝,冒死突围。林凤祥手执大刀,一马当先,在突围中被乱箭射中,受伤被俘,押往京师后被凌迟处死。咸丰帝龙颜大悦,加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世袭罔替,俸银加倍,赏朝珠一盘、四团龙补褂一件。这一殊荣,使得僧格林沁成为了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 “铁帽子王”。
图片
太平天国五虎将——李开芳画像
李开芳南下途中,得知援军已经在临清附近被清军击溃,只能进入高唐州固守,抵御胜保的进攻。僧格林沁攻破连镇后,率军增援胜保。李开芳兵少,又听说林凤祥已经败亡,便决定突围南下,来到了山东聊城的茌平县冯官屯。僧格林沁紧追不舍,率军围住了冯官屯,并在冯官屯四周筑起炮台,开炮猛轰冯官屯,冯官屯的房屋都被轰塌了。为了尽快消灭太平军,僧格林沁再次引运河的水来灌冯官屯。李开芳无奈采用诈降计谋,被僧格林沁识破后生擒押往京师,又被凌迟处死。经历大小数百战,僧格林沁剿灭太平天国北伐军,生擒太平天国骁将林凤祥、李开芳。凭借着辉煌的战绩,他成为了大清王朝的柱石,与南方的曾国藩齐名,赢得了 “南曾北僧” 的美誉,是当时清廷最为倚重的两位军事将领 。
图片
山东聊城——高唐州
三、抗击列强,蒙受国耻
咸丰六年(1856)10月,欧洲列强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2月28日,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并将两广总督叶名琛俘获押往印度加尔各答。次年五月,清廷任僧格林沁署镶红旗汉军都统,令其密切关注战争动态。咸丰八年(1858)4月,英法联军舰队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咸丰帝下令直隶总督谭廷襄率清军在天津、大沽设防。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终因炮台设施陈陋,谭廷襄弃守逃亡,大沽口失陷。6月13日,在英法侵略者的威逼下,清廷分别与英法代表签署了《天津条约》,准许鸦片以'洋药'的名义合法征税入口。僧格林沁极力反对,主张武力抗衡。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
图片
被囚禁印度的两广总督——叶名琛
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命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僧格林沁吸取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失败的教训,积极筹建大沽海口和双港的防御工事,整肃军队,做好反侵略的准备。六月,侵华英军海军司令贺布少将以所谓“换约”为名,率领由一艘巡洋舰和十三艘炮艇组成的舰队,从上海沿水路北上,强行闯入大沽口,激起了中国官兵的极大愤慨。僧格林沁下令反击,击沉击伤敌舰10艘,毙伤敌军近500人,重伤英舰队司令贺布,英法联军惨遭失败。这次大沽口保卫战是自道光二十年(1840)以来,中国军队抵抗西方列强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提振了国人的信心。咸丰十年(1860)2月,英法列强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卷土重来,再次扩大了侵华战争。
图片
英舰队司令贺布少将
8月12日,英法联军在天津北塘登陆,与联军军舰陆海夹击大沽口炮台。在英法联军强大炮火的轰击下,大沽口炮台失守。8月22日,僧格林沁率领残部撤退。天津失陷后,北京门户大开,英法联军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僧格林沁集结了蒙古骑兵和部分清军步兵,共计三万余人,决定在通州八里桥一带进行最后的抵抗,试图阻挡英法联军的进攻。咸丰九年(1859)9月21 日,八里桥之战爆发。僧格林沁身先士卒,亲自率领蒙古骑兵挥舞着马刀,如潮水般向英法联军发起了冲锋。在英法联军的枪炮声中,清军的一匹匹战马倒下,一个个骑兵牺牲,最终因伤亡惨重而被迫撤退。此役,清军伤亡两千余人,损失惨重。而英法联军仅伤亡 52 人。八里桥之战的失败,标志着清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彻底溃败。
图片
北京通州——八里桥
咸丰帝下令拔去僧格林沁三眼花翎,削去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职。9月22日,咸丰帝以北狩为名,携皇子后妃逃往热河避暑山庄。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京郊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烧成一片废墟。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巨大耻辱,也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撤离北京。主和派大臣纷纷指责僧格林沁,咸丰帝革去僧格林沁郡王爵仍留钦差大臣职。不久,因山东捻军活动频繁、直接威胁京畿安全。咸丰十年(1860)12月,咸丰皇帝恢复僧格林沁郡王爵,任命为钦差大臣,率领一万多清军进驻山东,踏上了剿捻的不归路。
图片
被英法联军烧成废墟的圆明园遗址
四、求胜心切,魂断菏泽
捻军是皖北地区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起于咸丰元年,源于捻子。“捻”为淮北方言,即一股一伙,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起初主要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常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官府发生武装冲突,甚至起义攻城。受太平天国运动影响,咸丰六年(1856)农历正月,各地捻首在河南亳州雉河集会盟,共推张乐行为盟主,组合成军,捻军逐渐趋于成熟。咸丰七年(1857)三月,捻军改换太平军旗帜,接受太平天国印信,将士蓄发不留辫,捻军领袖张乐行被封为征北主将,后被洪秀全封为太平天国沃王,转战于豫鲁皖苏等地。咸丰十年(1860)12月26日,急于立功的僧格林沁率兵冒雪行军,在巨野一带穷追猛打捻军,取得了几场胜利。
图片
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皇帝去世,同治皇帝继位,东西太后垂帘听政。清廷恢复了僧格林沁博多勒噶台亲王爵。同治元年(1862)8月,清廷下旨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军务,并将直隶、山西四省督、抚、提、镇统兵大员均归其节制。同治二年(1863)3月,僧格林沁调集大军,兵临捻军老巢安徽亳州雉河集,与张乐行率领的捻军决战。捻军终因力量悬殊,孤军无援而全军覆没。张乐行率10 余骑突出重围,被已降清的西阳集蓝旗捻头李家英诱捕。4月5日,沃王张乐行与独子张喜、义子王宛儿在亳州义门集之周家营被凌迟处死。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太平军大将赖文光与张乐行远房侄子张宗禹率领的捻军残部联合,共同推举赖文光为捻军首领。他们在河南境内进行整军,决定易步为马,每个士兵配备两匹战马,以极快速的行军,摆脱强敌的围攻阻击。
图片
捻军首领——张乐行铜像
整军后的捻军战斗力显著增强,先后采用“回旋打围”(即兜大圈子,然后回马枪将敌击溃)的战术,在湖北襄阳、河南邓州、鲁山等地重创清军。一连串的失败,让一向骄纵的僧格林沁失去了理智,发了疯似的追击捻军。从豫西、豫中、豫南、豫东一路追至山东。前后几个月时间,路程不下三四千里。而捻军士兵每人两匹马替换乘骑,因此速度大大超过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捻军利用速度优势,经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军则日夜兼程,人困马乏,先后累死了数百人。同治四年(1865)5月,僧格林沁率部追至山东菏泽高楼寨。捻军将领张宗禹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埋下伏兵,派小股骑兵将求胜心切的僧格林沁诱入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内。
图片
山东菏泽鄄城城南富春乡谷林寺——尧帝陵
彼时,僧格林沁身边只有少数几个将领和数千骑兵跟随,数万清军步骑被远远甩在后边。陷入重围的僧格林沁急忙退入高楼寨南面的一个荒圩“葭密寨”固守。当天夜里,他率清军突围,被人多势众的捻军用一丈多长、一头安装利刃的长枪一阵乱捅。僧格林沁提刀奋力抵挡,最终身受重伤,一头栽倒在麦地里。捻军在搜索战场时,16 岁的小兵张皮绠发现了僧格林沁。他认定'此妖头也',便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手起刀落,将僧格林沁斩杀。张宗禹终于实现了为远房叔父张乐行报仇的夙愿。清廷惊闻僧格林沁命丧疆场,上下一片哀嚎,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痛惜,朝廷辍朝三天以示哀悼。慈禧下令以亲王规格厚葬,谥号“忠”,配享太庙,绘像紫光阁,并于立功地建“昭忠祠”。同年七月,僧格林沁灵柩安葬在科尔沁左翼世袭旗陵。
图片
僧格林沁墓仅存的遗迹——断成两节的圣旨碑
僧格林沁战死后,清廷下令捉拿凶手。时任山东布政使的丁宝桢与僧格林沁友善,发誓为其报仇。而斩杀僧格林沁后,领了悬赏的张皮绠,带着银两回到老家改名凌云,经营起了田地、造酒、旅店、油店的生意,并娶了一个妻子,还生了一个儿子。同治十二年(1873),已升任为山东巡抚的丁宝桢从抓获的捻军俘虏口中获知,斩杀僧格林沁的小捻军是安徽亳州涡阳张老家北张楼村的张皮绠。他派了三名便衣顺势潜入张皮绠老家,搜捕张皮绠。一天,张皮绠在与朋友喝酒时,酒后失言,大肆吹嘘当年自己杀死僧格林沁的英勇事迹。后被友人出卖被抓捕,并在他家中搜出僧格林沁曾经佩戴的朝珠。丁宝桢请示朝廷后,时年24岁的张皮绠被押往济南,遭到凌迟处死。
图片
徽亳州涡阳——东岳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Powered by 尊龙机油t200t300 哪个好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365建站